这几天,小编的办公室掀起了一阵“剁手风”,在这个不是双十一不是双十二的普通日子里,两天,只要两天,办公室的女人们的开销加起来,就到了8000……
是不是很惊悚?
更惊悚的是,她们买的8000的东西几乎都是一样——口红。、
220一支的口红,两天内,她们买了三十支。整个办公室的女同事加起来不过是17个,也就是平均每个女人都买了两支。
小编这几天就在想,为什么,在两天的时间里,她们可以疯狂的买8000的口红,如果把这个道理攻破了,那么小编以后写软文也好,或者自己出去做做小生意也好,是不是怎么样都不会亏本呢?
所以,我将这件事情的具体条件以及个人猜测挪列出来,仅供大家讨论。
首先是产品的购买渠道:
购买信息来源于办公室一个同事的截图,她的大学舍友在朋友圈发动态,低价抛售TF口红,一律220一支,黑管和白管的色号不说很齐全,但是大热色几乎都有,因为是同事的舍友,这从根本上就解决了购物中非常容易出现的“不信任”问题:口红会不会是假的,这么便宜会不会是骗人的拿了钱就走?
其次是产品的来源:
同事的舍友说的是:口红是美国读书的姐姐在黑五的时候囤的,本来准备正常售卖结果因为有急事要赶回美国,所以贱卖。
然后是产品本身:
TF的口红在口红食物链中也是属于金字塔顶尖的存在,基本上萝卜丁之后就是TF,但是日常的TF购买渠道,TF的价格普遍在300左右,尤其是黑管16,通常都是买断货了的存在,220能拿到,绝对是等于白捡的。
最后是传播模式:
舍友朋友圈
↓
同事(舍友)
↙ ↘
其他同事 其他同事
↙ ↘ ↙ ↘
朋友 朋友 朋友 朋友
甚至还要往下延伸一波。
在传播学中,有一个六人理论,即只要有任意六个人,通过一个拉一个的形式,你可以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容易,尤其是这种拥有直接联系的强关系群体,很容易就获得众人的信任。
小编自己也在朋友的安利下在一些从来没有沟通过的微商那里买过东西,并且,在心智范围内就直接接受了微商报出的价格和质量,即使是让我等一个月,因为事先有过心理预示,也不会很生气,能够接受,产品拿到手之后,只要不是太差,就会下意识的觉得还不错——但是如果我是在某宝上买的,怕是两天不发货我就要投诉,而且还有可能会对产品进行进一步的苛求。
这就是强关系背景下产品推荐的差别吗?我不禁想到一个关于商品售卖的理论,即“信息差”,买家与卖家因为存在一定的信息差,所以卖家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差进行牟利,而买家会因为这个信息差而担心自己吃亏上当——所以一条朋友圈就可以让全公司的女人都放下买家天生的信息差心防而进行购物是因为强关系带动下,对关系好的同事的一种天然信任吗?那是不是如果我要做微商我也要从身边熟识的人开始然后一步一步的往外扩张呢?但是这样,会不会出现因为商品而破坏感情的风险呢?
还有一个点,这个商品为什么因为便宜而引起了众人狂热的追求?衣服鞋子各有所好,即使是高级定制,也不见的会让几乎每一个人都想买,而口红,这种几乎每个女人有嘴就能涂的东西,特别是TF这种奢侈品中较少有直接正品渠道的口红,价格便宜了一百多,色号还相对齐全,再加上近年来各大媒体疯狂的鼓吹“口红是女人的春药”“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现在不花钱,什么时候花钱?”等等等等的价值观,所以这个从天而降的拥有合理渠道的价格还非常便宜的口红,一下子就点燃了办公室所有女人的激情,所以说,是不是美妆博主的安利和种草对于某种产品的销售具有高效的推动作用?那如果我真的要对某个产品进行宣传,只要找到这个行业的舆论领袖就可以轻易的带动购买风潮?
在学界,如果要就一个现象而提炼出一个观点甚至是理论的话,要求的是这个现象是具有足够的代表性的。可能小编所思考的这个现象和事例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但是至少让小编小小的想了想,一个群体的购物欲是不是可以在瞬间点燃?需要点燃它的必备条件是什么?这种爆燃的购物欲是不是可以无限的复制?传播学中有没有什么理论对于突然性的群体购物有明确的定义和解释?
以上,只是小编的胡思乱想,大家,当个玩笑,看看就好。